查看原文
其他

邱捷:治史之妙,在于见微知著

布兰达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3-10-11
点击图片即可购买

《半井斋治史随笔》/邱捷 著

广东人民出版社
何为半井斋?

邱捷教授在后记里给了个很有意思的回答:“以前广州房屋面积常以‘井’为单位,一市井为11.111平方米,一华井为13.987平方米。新书房的面积大约为半井,故名曰半井斋。”

这是个官方的回答。

我更喜欢他后来说的,“有一个晚上,我隔窗仰望星空,因斋名而想到‘坐井观天’这个成语。学术界的星空浩瀚无垠,终一生之力,所能看到的不过是极为微小的一个角落,其实我只是一只‘井蛙’,视野的大半仍在井内。但这点自知之明,能时时提醒我客观看待自己的一隅之见。”

在历史长河中,每个人都是“井底之蛙”。/ 小红书@橘半月

历史,对今人来说是个宏伟又遥远的话题,无论是专业的学者还是中学生。哪怕是历史的亲历者,所见也不过是长卷中的一角罢了。

什么样的形式才能将历史知识更好的向大众传播?是一生治史、治学的老教授常常思考的问题。

治史之妙,在于见微知著。

《半井斋治史随笔》或许可以成为我们“见微”的起点。


为什么皇帝天天要万岁,但命却比别人短?

明代人口的价格为什么比马还低?

我们有世界上最早的刑侦和法医教科书《封诊式》,为什么现代法医科学却落后于欧洲?

这些看起来要用好几万字论证的研究问题,其实用一组数据或几个案例就可以变得通俗易懂。

刘知几谓:“事有实据而理无定形。”

对历史研究来说,小处入手,大处着眼,是最基本的研究思路。

一个案例、一个文摘、一组数据,从史实中引出学理,在诠释过后,引出更为宏观的学术讨论。

当令人头痛的学术文章,变成通俗易懂的小文章,每个人都能收获“有效阅读”的快乐体验。

点击图片即可购买

严耕望先生在《治史三书·治史经验谈》中说道,“选做小问题也可以,但要注意到这个小问题是否对于某一重大问题极有关系,或是其一部分;或者也可说着手研究的是个小问题,而心目所注视的是某些大问题。”

举个例子。

喜欢《洗冤录》《法医秦明》等剧的读者可能会对仵作(法医)这个职业的历史发展历程感兴趣,但又不可能直接去看宋慈的《洗冤录集》等专著。

那要怎么办?从具体案件入手。

《仵作——古代的法医》一章中,邱教授由两个清代的案件入手,既介绍了仵作这个职业,也分析了我国法医科学后来落于的欧洲的原因,其中就有一个是《杜凤治日记》中提到的案件。

对一般读者来说,《杜凤治日记》包含的册数太多,内容涵盖的也很多。

点击图片即可购买

《杜凤治日记》

邱捷 点校

广东人民出版社

通过这样有趣的内容联动,读者在了解仵作的同时,是不是也对《杜凤治日记》有了少许了解?

邱捷教授说他心目中理想的史学随笔是,“既有很高学术水平,同时又短小精悍,内容有趣,文笔生动,雅俗共赏。”

这或许就是个模板。

不喜欢历史的人,都有一个相似的理由拒绝阅读历史书:“前人的事,有什么好研究的”?

但当你深入了解一些之后就会发现,历史距离我们并不遥远。

人们常说的俚语、俗语里就藏着历史,有些是地方志,有些是社会现象。

比如这两句广州话俚语:“苏州屎”,“苏州过后冇艇搭”。

网络解释有很多,有人说指“苏州屎”指“清朝某个苏州籍的官员来广东做官,总是留下麻烦,所以被称为‘苏州屎’”,也有人说是清朝有个广东才子北上赴考,往返苏州时与多名青楼女子有染,惹来不少麻烦,还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《苏州情史》,简称《苏州史》,后来被讹传为“苏州屎。”

“苏州过后冇艇搭”的解释也不少,和“苏州屎”类似,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和江苏苏州有关。

可这些解释都经不起进一步推敲。

首先一点,明、清时期,广东人很少有机会去到1000多公里以外的江苏苏州。

既然都去不了,苏州的生活细节又怎么能成为广州的俚语呢?

苏州驿在博罗县内的位置图。/《广东舆地全图》截图

熟悉广东文化和历史的邱教授在《半井斋治史随笔》里给了个相对客观的答案。

根据道光《广州通志》卷120里的记载,俚语中的“苏州”,极有可能指的是明、清两朝在博罗县城附近的龙江东曾设立过的一个驿站——苏州驿,后改为苏州巡检司。

也就是说,此“苏州”非彼“苏州”,是不是很有意思?

除了俗语、俚语中的历史,报纸、刊物中记录的鸡毛蒜皮,百年以后也都成了历史的一部分。

这些常识和一手资料是邱教授的最爱,特别是关于近代商业、商人、商人团体的论著。

《博文报》《东华新报》《国民报》《香港华字日报》《广州总商会报》《申报》等都常常成为历史学者们研究市民社会的重要资料。

《清末广州坊众的“集庙”议事》一文中就证明了这些“小”新闻的重要性。

点击图片即可购买

邱教授的治史理念也由此体现,他说:“报纸、刊物的涉及面广,读多了,就会慢慢产生‘穿越’到那个年代的感觉。这种感觉可意会而难以言传,但有这种感觉,你对研究对象理解的广度、深度就会有所不同当然,读报过程中,还会有新发现。”

所以说,千万不要觉得历史离我们很远,有可能,我们天天都在见证历史。

古人云:“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。”

历史作品,对于不想专精于此的一般读者来说,读下去才是首要目的。

只有能读下去,才有机会学习到不同的思考和分析角度,以及之后的借古喻今、以正自身。

《杜凤治日记》的点注版本,就是将一个几百万字的草书古籍,变成了相对来说能让读者阅读下去的版本。

很多研究清史、近代史的学者都知道《杜凤治日记》的价值,但开卷读了一下就知难而退了。

点击图片即可购买

点注版的目的是为具有一般清史知识的读者(如中文系、历史系的本科生或硕士生)提供一个方便阅读的版本。

选用新式标点简体字本,除了简体字有较为严格的规范、相对容易操作外,邱捷教授也希望能让研究中国史的国外、境外学者可以阅读。

有了点注版本,《杜凤治日记》的原稿也就没那么难弄懂了。

邱教授曾开玩笑说,“近七百年,我除了杜凤治和他的日记,什么都忘了,都不懂了。”

从2006年至今,邱教授和《杜凤治日记》有关的“学术副产品”不少。

别以为这些“学术副产品”没人看,相反,它们的读者已经扩大到史学界以外的人群了。

除去杜凤治日记的内容确实有吸引力的原因,也离不开邱捷教授的潜心研究和分析,特别是对日记中起居交往等细枝末节的关注。

杜凤治对于整个清史来说,只是一个州县官,研究他的日记,这是个很“小”的题目。

但通过他的日记所反映出的清朝官场就是一个大问题了。

《杜凤治日记》:写尽晚清官场与地方社会治理的众生相。/《苍穹之昂》

提到清朝官场,必然会想到“倾轧”“贪腐”等老生常谈的话题。

邱捷教授的研究角度与前人不同,他所关注的是法制史、制度史、社会史,将一个平庸的话题提升到更宏观的层面进行分析。

这是他的老师陈胜粦教给他的,也是他一直践行的治学理念——“研究‘小’问题,必须平实,但切不可重复前人,流于平庸。”


 #有奖留言互动# 

关于“治史之妙,在于见微著”你想说点啥

精选1位读者赠送《半井斋治史随笔》1本

《半井斋治史随笔》
邱捷 著
广东人民出版社

本书系作者发表的与历史题材有关的文章辑录,多数发表在《南方日报》《南方都市报》《羊城晚报》《广州日报》《文史纵横》《近代史研究》等报刊。本书充分依据历史资料,如《杜凤治日记》《广东七十二行商报》《香港华字日报》、清末澳大利亚出版的华侨报纸等,撰成的文章短小精悍,文笔生动,注重知识性、新颖性和可读性,目的是向普通读者讲述历史故事,传播、介绍历史知识。书稿内容多与广东、广州历史文化有关,对于宣传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特别是岭南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。

《杜凤治日记》(全10册)
 邱捷 点注
广东人民出版社

《杜凤治日记》是晚清官员杜凤治宦粤14年(1866—1880)、回乡闲居2年(1880—1882)共16年的日记。全书370万字(10册),是迄今存世最详尽的晚清地方官员日记。日记分量巨大、记录连贯、记载详细,且有闻必录、毫不隐讳,连续、详尽、细致、真实地记录了一位清代州县官各种公务、公私交往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,反映了晚清州县制度、司法、赋税、大城市治理等方面实际运作,对清代政治制度史、赋税史、法制史、近代社会史以及广东地方史等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。


记得点赞/分享朋友圈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